老朱亡国之君的言论一出,群臣顿时站不住了。
吴生直接站了出来,就连刚才光时亨他们被送去皇陵的事都顾不上了,直接开口说道:“陛下,只是一战失利而已,何谈亡国之言。”
“关宁防线虽然溃败,但我大明还有山海关在,足以遏制住关外建奴。”
“至于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皆流寇也,有孙督师和侯督师在,四面合围,必能困死闯贼。”
“只要除掉李自成,其余贼寇摄于朝廷声威,必然望风而降。”
“我大明虽略有困顿,但国本未失,根基尚在,还望陛下勿要说此丧国之语。”
其实说起来吴生其实并不赞同侯恂的平贼策,甚至对于侯恂围而不攻的觉得颇有微词。
一来是觉得河南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为了围歼闯贼就要牺牲河南的百姓,河南百姓何其无辜。
而二来则是因为吴生根本就不不看好这个围而不攻的决策,因为这个决策,从理论上来说,勉强能算是上策,但问题在于,朝廷没钱了。
四镇围困,旷日持久,而且大军屯驻,耗资巨大,虽然侯恂说是不用朝廷给他钱,把湖广的税收交给他调配就行了,可湖广的税收,那不也是朝廷的钱吗?
所以吴生觉得,这么耗下去,还真说不好先撑不住的是闯贼,还是朝廷。
因此他之前是极力反对侯恂平贼策的一拨人,只是因为老朱态度坚决,根本就不听他的而已。
而此时,就因为老朱随口说了句亡国之君,居然硬生生的把吴生这个反对平贼策的人,给逼到拿侯恂说事的地步,可见这句亡国之君对于吴牲这些大臣杀伤力有多强。
老朱看着下面群臣的反应,感觉有些好笑的同时,心中也有些欣慰,不论如何,大明正统已经深入人心了,不论大明如何糜烂也不论局势如何糟糕,最起码大明官员根本就没有敢堂而皇之的反叛的。
不要说反叛了,就连叛国投敌的官员都没有多少,甚至就连左良玉那种骄横的兵阀,虽然行为很出格,可在面对朝廷的调遣时,也都是老老实实派兵前往。
所以吴生说大明国本未失,根基尚在这话并没有问题。
但这,并不妨碍老朱借题发挥,他直接将手中赵之龙的口供扔在了大臣们的面前,冷冷的说道:“国本未失,根基尚在……”
“我大明的根基在哪,在他们这些人身上吗?那我大明还不如亡国呢!”
听着老朱的咆孝声,在场的大臣神色均是一变,朝堂之上,自有朝堂的规矩,就连皇帝都要遵守。
一般来说,就算再大的事情,皇帝都不会摔奏折的,因为这叫失仪,会有专门的言官弹劾的。
所以在看到这份扔到地上的奏折,群臣都有些心慌,不知道这上面究竟写了什么东西,能让皇帝愤怒成这个样子。
周延儒看了一眼有些手足无措的群臣,在心中叹了口气,然后主动上前将奏折捡了起来。
说实话,要是以前的话,捡不捡这个奏折,他肯定要犹豫好一会。
但现在,他都快成了老朱门下走狗了,还犹豫个屁。
周延儒打开奏折之后,发现里面是赵之龙的口供,虽然口供上写的东西有些触目惊心,但周延儒却并没有太多意外。
早在昨天猜出老朱身份的时候,他就知道了老朱这次的目标肯定是那些勋贵,至于昨天被杀的那些大臣,完全是被殃及的池鱼罢了。
毕竟,崇祯念旧情,也顾及名声,不想也不愿意对这些勋贵下手。
但朱元章可没有这么多顾忌,什么勋贵不勋贵的,只要敢挡在他面前,一律就是个死字。
只是周延儒没想到,这些勋贵居然如此胆大包天,为了拉李邦华下马,居然敢动京营的主意。
周延儒在心中默默给这些勋贵判了一个死刑,然后顺手把口供交给了次辅吴生。
吴生显然没有周延儒知道的那么多,所以他在看到口供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怒,而第二个反应则是,陛下要对勋贵下手了?
勋贵之害,吴牲一直都很清楚,但因为崇祯护短,之前不是没有人提过整顿勋贵,动勋贵的蛋糕,但都被崇祯驳回去了不说,那些提出这些建议的人,也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所以在察觉到老朱要对勋贵动手之后,吴生在惊怒过后,反而是有些惊喜的感觉。
勋贵,宗亲都是大明积弊已久的问题,若是能整治一下勋贵的问题,那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有利无害的事情。
吴生沉思了片刻,然后也将手中这份口供给传了下去。
随着这份口供在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