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姬獳顺手就拿起粗糙的稻草软纸,在微弱的灯光下提笔写道:
《黄帝内经·首篇》
此时还没有黄帝内经一书,真正成书,应该还得在战国时期了,所以提前把名字给占用了,问题不大。
“人,万物之灵长。
人有二百零四骨,五脏六腑。心、脉,血之所通。肺,气之经…
不寐损心。不朝食,多食膏,胆生石,痛。房事多损肾。愠损肝。大饱过劳损脾。
头中有脑,思之发,记之储也,为情、神、语及五感主。后脑,身所衡,通于目,闭则行失衡。
通五感者,谓神络,细不可见,通五感至脑…
食藏于胃,肝胆消,后经小大肠,为失…”
他冥思苦想,写了数百字,将自己浅薄的生物知识全给写出来了。
现在的大篆很难写,遇到不会写的字,他还要去查阅,怪不得各类古书都是惜字如金。
在纸上写都有些艰难,更不用说在竹简上了。
此时写了字的纸已经将近十页。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在最后面添上一句:“古智不备,勿兼信,当勉求智纠其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添上这一句话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撰写的书成为“权威”,让别人盲目的去信从。
不偏信古书和古训,要有自己的探索和见解,才能够避免各类发展停滞不前。
那些想要遵从古时候的制度,守护古时候的礼法的人,要是看见古人都说不要盲目相信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他打算在以后自己伪造的所有书籍之中,都变着法儿的添上这一句话,篡改人们的思维习惯。
姬獳将毛笔和竹简递给了纾姜:“可否帮我抄录一份?这是我在征藏室看过,尚且记得的知识。”
纾姜点点头,接过纸和毛笔,就对照着抄录起来。
她看着这书,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贵乏。
“原来思考和记忆,全部都在脑中,目鼻口耳触这五感,原来需要神络传到脑...”
她看的很认真,似乎忘了夫君让她抄录。
姬獳多抄录的原因,是想要去宗周的征藏室换书。
在这儿留几本嘛,就说这是从宗周征藏室抄录的书,交给巫医们,让他们学习之后教导学生。
他不会治病,但对身体器官还是有一些基本了解的,所以这些应该没什么错误,就算有错误,文章的最后一句也能替他免责。
其它的书也可以写写,都说是从征藏室抄的,也能够避免很多麻烦。
毕竟除了管理图书馆的征藏史,没人知道他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在这个信息不发达的社会,谁会刻意去证实这件事到底是真是伪?
再说了,征藏史也不一定能看完周王室图书馆的所有书籍,但看的多了还能有自己的见解,肯定能成为着名学者。
老子李聃,就是宗周最着名的征藏史,以他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非常深远。
随后一天,姬獳又绞尽脑汁写了《黄帝·日月地》,以介绍恒星、行星、卫星,意欲向人宣传日月地都是不规则的球形,各自都有运行的轨迹。
以及地球公转、自转,带来的四季变化等等天文和地理知识。
当然,他的天文地理知识储备也不完善,对观察日月星辰的轨迹,修正历法等,不如此时的人们,只是一个补充,让人们结合以前对日月星辰的知识,从而走向正确的研究道路。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描绘了华夏大陆,更是向世人揭示大海的另一端,还有其他的大陆和人种,开拓人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还有《黄帝·物之理》,简单地解释水的三态、以及水循环,还有空气、光、雷电、风等基础物理知识。
《黄帝·数术篇》,简单介绍正负数、代数、勾股定理,多次方程、函数、几何等。
因为他不是理科工科,介绍的也很浅,没有那么深刻。
纾姜看到这些书名,笑着和夫君说道:“黄帝真不愧是周室始祖,竟如此博学。”
姬獳听到之后,一时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
在写这些书的时候,他也曾怀疑,后世流传黄帝发明了那么多的东西,是不是有人研究出来之后,借名往黄帝身上安,好方便推广的。
纾姜看到这些书,思绪也非常复杂,这到底是夫君编撰的呢,还是真的从黄帝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呢?
尽管有些怀疑出处,但她帮忙抄录的时候也在仔细研究与学习,这些知识简直颠覆了她的世界观。
再一仔细思考的话,好像这些知识还真的没有任何破绽和缺陷!
觉得无法理解的时候,她就去问。
“水也能够成为气,那么平常为什么看不到呢?”
“你看到的不是气,而是如同尘埃大小的水珠,周围热,很少看见,周围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