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懵懂的穿越者面对陌生新世界,一应应对,尤其是“进口物资”的选择,都是按照旧世界经验来的。
这其中大多数物资在新世界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失败者”, 渐渐暴露出了水土不服的特征......譬如说,9毫米手枪。
一开始,进口手枪只配发到穿越众本人及他们的保卫人员。
再后来,随着大燕国国力扩张,进口手枪的使用者,扩展到了需要以少敌多的情报部门——军警这种规模巨大的体系反倒没有进口手枪用, 因为没那么多供给。
有了新学员, 就会有损耗和相应的实弹训练。
最终,面对日益增长的弹药需求, 内阁不得不在前年底,长痛化作短痛,批准进口了一批专用设备,成立了生产配套进口弹药的国立特种军火公司。
所谓的特种军火工厂,实际上只是一间手工作坊,不但规模小,而且生产链漫长。
每生产一颗子弹,国立作坊都要从脱脂棉和电解铜开始,一步步往上爬。这样经过上百道工序,手工配料手工压模,最终得到合格的铜壳、铅弹头和双基火药...如此效率可想而知。
国立作坊成立半年后,9毫米弹日均产量只有不到100发。
这个时期,正是周乙在鹿谷培训的时间。他们这一批学员,开始接触到了点45毫米口径的新式手枪。
早期穿越众进口的手枪,无论是伯莱塔92系列,还是格洛克系列, 其口径都源于初次购枪时, 某人随口选择的国际标准。
这之后, 为了节省后勤压力,标准被延续下来。穿越众长期使用的,都是9毫米通用型鲁格子弹。
到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渐渐发现,9毫米口径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的味道了。
原因很简单:环境不同。
9毫米子弹,乃至更小口径的手枪,通俗意义上讲,都被划到了“小口径防御性武器”的类别中。其大多用于安保和执法人员,核心设计思路是“阻止和防御”。
在这种思路下,9毫米手枪后座力减少、射击精度增加、跳弹率降低,最大程度的平衡了停止作用和精度之间的关系。
在后世,执法人员多数时间都是在近距离警匪互射。使用精准的9毫米枪支,乃至更小口径的点22开火,执法人员能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
击毙歹徒有带薪休假,但是一旦流弹误伤无辜,会引发巨大的舆论压力,功劳也变成苦劳了。
然而在十七世纪, 思路变了。无论是穿越众身边的高级安保人员, 还是情报总局的精英特工,一旦他们决定拔枪射出昂贵子弹的那一刻, 就是毫无禁忌的。
穿越教官一开始就教育他们:毫不留情,第一时间迅速消灭对手。
毕竟十七世纪,不用考虑舆论、记者、闹市、无辜人员等等场外因素。
保住老爷们的命才是第一位的。
在这种环境下,9毫米就有点不够用了......十七世纪没有那么多人口稠密的都市用来警匪近距离互射。相反,在人迹全无的地方一对多,乃至遇到身穿各类甲胄的敌人,这种概率却大大增加。
最终,从去年底开始,大燕国的进口手枪,革命性地全部换成了点45口径。
确切地说,是HK45型手枪。
点45口径的手枪,在后世,是被划分到“进攻性武器”行列中的。这种口径的手枪后座力高,威力大,停止作用强,是优秀的战场手枪。
遥想美帝当年伊拉克战后,睥睨四顾无敌手,于是根据伊战经验,将军队中的步枪口径统一到了5.56毫米。
然而现实很快来打脸了。
随后在阿富汗,持着5.56毫米现代枪族的美国大兵,被啃着馕饼,高原地区还敢喝着凉水抽卷叶的塔利班游击队,用古旧AK狠狠教做了人。
阿富汗的高原山地不是巴格达的街道。在那里,氧气吃不饱,石头随风跑,坦克冲不动,飞机找不到。枪战模式,往往是隔着峡谷和山头,双方在谷底石堆中的远距离互射。
付出了血的代价,发现5.56毫米穿透力低,远程杀伤力不强的缺点后,美军迅速改装了各种7.62毫米步枪来阿富汗救急。
而在下一代国防部小口径武器的招标中,美军宣布:5.56MM威力不足,将在全军逐步换装6.8毫米口径的通用武器。
看吧,强如美帝,在原始环境中也吃了口径不足的亏。
粗就是粗,一寸粗一寸强,爽感不同,物理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小口径子弹在近距离或许看不出太大区别,一旦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