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好莱坞电影,人们的第一印象多是美轮美奂的画面、牵动人心的故事情节和畅快淋漓的剧情冲突。
惩恶扬善、宣扬正能量、让人爽得身体通畅,贝克汉姆这两年听到最多的都是这样的评价。
其实前些年好莱坞没有这么牛,或者说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没有这么强大的主导地位。
电影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并不是剧组团结一致就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有时上至制片人,下至工作人员都竭尽全力,经费也很足,但拍出来的东西观众就是不买账。
而有时胡拼乱凑出来的东西反而好评如潮,票房节节高,能让投资人小赚一笔。
经过电影人的前仆后继,大家算是找到了一些商业电影的套路。
如果不是为了争奖,那么一部电影在拍摄时的目标就是从头到尾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牵动着他们的情绪,隔几分钟就要有一次爽点。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都是做起来其实很难,比如说电影中的爽点不能雷同,这样慢慢提升观众的耐爽性,同质的爽点连出几次就不爽了,在情节安排上要花样翻新。
爽点是商业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得把握好度。
经过好莱坞的长期调查,如果电影里爽点过于频繁,就会造成观众的精神疲劳。
一个正常人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的时间极限通常在6分钟左右,一旦超时就会造成疲劳。
谁都把握住观众,谁就无限趋近于成功。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大学还专门有类似的课程,但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人依然是凤毛麟角。
贝克汉姆觉得关于这一点,老默多克应该深有体会。
媒体大亨收购二十世纪福克斯后,公司先后排出过《小鬼当家》、《独立日》和《泰坦尼克号》等票房上佳的电影。
但实际情况是,他收购福克斯长达15年,就出了这么三部卖座的电影,其他电影都扑在了世界的海洋里。
按照一家电影公司每年至少2到3部的生产速度看,就知道老默多克扑了多少部。
每部扑掉的电影都是黄金白银,连续扑街就意味着一直在赔钱。
实际上叫好又叫座的《泰坦尼克号》差一点就没拍下来,电影开拍之前,男女主根本不是气场不足的小李子和胖墩墩的温斯莱特,让这两个年轻人出演的最大原因是目标演员不来。
这个道理想想就明白,面对一家电影黑洞的邀请,但凡有脑子的明星心里都有一笔账。
扑一部大制作电影,在很多制作人和导演眼里就变成了“不祥之人”,电影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没法预测结果。
因为没法预测结果,所以很多电影工作者都很迷信。
如果扑了《泰坦尼克号》转头再扑一部,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票房毒药。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帅哥美女,也从来不缺少会演戏的演员,但是角色就那些,竞争格外激烈,如果一年拿不到好角色基本就凉了。
据说耗资2.5亿米元的《泰坦尼克号》差点都没拍出来,身兼制片人、导演、编剧的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过程中不断追加预算,把一部几千万米元成本的电影生生抬到了2亿米元,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不靠谱的气息。
如果不是他有《终结者2》和《真实的谎言》这两部电影护身,老默多克万万不会让他一再提高预算。
但是当他最后一次追加预算的时候,老默多克还是没有扛住,他要求看成片,于是卡梅隆给他了一部不走心的剪辑,说是钱到位才能弄好。
老默多克要求压缩预算,卡梅隆不同意,还放话如果电影失败他会自杀,如果干扰他的工作也要自杀。
按照贝克汉姆了解的情况,如果《泰坦尼克号》扑了,福克斯会立刻宣布破产。
他现在能想象当《暮光之城》在同期遇上《泰坦尼克号》,然后在票房上压了对方4周时,老默多克是怎样的心情。
按照这个传媒巨鳄的脾气,没有让《太阳报》追着贝克汉姆挖黑料,把他的娱乐性榨干都对不起他。
大概从那时候起,老默多克见识到了对方的影响力,然后密切关注万人迷的动态。
《一球成名》之所以让贝克汉姆赚得这么爽,大概也和老默多克的执念有关。
贝克汉姆踢了半小时赚人家100万米元,又在《X战警》里“biubiubiu”几下就拿了500万,心里着实有些过意不足,宣传活动也很认真。
《一球成名》剧组做宣传活动时就很聪明,他们在选择受众群体时很有针对性,首先是足球爱好者,针对这一部分人群,就玩儿室内表演赛。
这些表演赛都是有剧本的,对位球员根本不会卖命防守,贝克汉姆完全可以用花式足球征服球迷。
遇到粉丝就很简单,就举办见面会,让贝克汉姆在众人面前聊一会儿就行。
当然,定妆照、各式海报、剧照、先导片、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