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这些,韩道玄离开后,掌书记司马度和孔目官宁碧落奉命来见。
李可举治军森严,是个胡人,继承了卢龙的严格作风,想到当年战功赫赫却因为打了一场败仗就被押赴长安问罪的兵马使安禄山,打了败仗的李全忠哪里还敢回去。
在这个时空,因为狗皇帝的强势介入,朱温正在承受昏君的强暴凌辱蹂躏,李克用也没有去帮他打卢龙,刘仁恭因此在太原无所事事,与他有旧的韩道玄也就多了心思。
在这种语境里,到底是该怎么决断,还是斩断和朱温的联系,或是跟李克用翻脸,怎么解释都可以,李匡筹没想到韩道玄还挺有话术,心里虽然不痛快,面上却没表现出来。
时任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很担心,于是遣大将李全忠率六万大军讨伐王处存,时任裨将刘仁恭挖地道攻陷了易州,但是成德却被李克用击败,王处存乘势反攻收复了易州。
“本帅知道了,韩将军辛苦了,先回家休息两天。”
李存勖北伐刘守光,被刘守光囚禁的刘仁恭和儿子刘守光被李存勖生擒,后梁乾化四年,刘仁恭父子被李存勖献于晋国太庙,刘仁恭则被李存勖押解到雁门老家,在李克用坟前,李存勖用刀刺穿刘仁恭之心,以其心血告慰李克用。
但在另一方面,作为当年讨伐李国昌父子的一分子,他又跟仇视杀害段文楚反叛乃至犯阙逼宫的李克用,即使李克用跟他一样是关外胡人,即使李克用已经被当今天子信任。
作为李可举的亲信旧部,韩道玄倒是很想出兵河东,不求一举干掉为祸国家害死老大帅的间接凶手,至少也能狠狠恶心李克用一把,但老判官杨辅良的意见也不能不听。
韩道玄则是李可举的衙内,是个突厥人,因为心向中原,就找读书人给自己取了个韩道玄这个么个仙气飘飘的名字,他虽然是突厥人,却跟李可举一样,也是个资深精唐。
在韩道玄看来,刘仁恭不就是内应么?
天佑四年,朱温率军进入长安,三百年唐祚将亡,李克用有心无力,北上雁门与耶律阿保机在云中会盟,二人歃血而盟,结为生死兄弟,约定一起举兵反梁,挽救唐朝江山。
同样矛盾的还有杨辅良,杨辅良是卢龙老人,早在张仲武时代就是孔目官,李茂勋李可举父子上位后,对杨辅良也相当厚待,李文忠上位后,杨辅良大骂李文忠篡位。
李匡筹这孩子,小时候被父亲李文忠厌恶,长大了被哥哥李匡威欺负,妻子都被畜牲哥哥强行凌辱了,好不容易当上了卢龙军大帅,屁股还没坐热,杨辅良又来劝他入朝。
于是发动兵变,李可举猝不及防,登楼自焚殉国。
由此可见,刘仁恭对李克用的伤害当真很深。
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
另一方面,深受李文忠厚恩的他又不愿意背叛李匡筹。
定初元年,朱温、赫连铎、李匡威联名上表讨伐李克用的时候,李匡威这边就有来自杨辅良的出兵劝说,杨辅良对李克用也没什么好脸色,今年朝廷出兵中原的时候,杨辅良非常高兴,天天劝李匡筹上表输诚,回归朝廷的怀抱。
李文忠不计前嫌,五次登门拜访,请动杨辅良入幕出任节度判官,杨辅良知道图报,李文忠去世之后,仍然尽心辅左李匡威。
当年李国昌父子寇代,僖宗诏振武、河东、河南、云中、卢龙各镇兵马会讨,李国昌和李克用被打得大败,流亡鞑靼避难,朝廷招安李克用之后,王处存跟李克用有了交往。
这两个人是李匡筹的亲信,李匡筹事无巨细都要和他俩商量,杨辅良和南宫迟就是被他捣鼓失势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在李匡筹身上,杨辅良和南宫迟都建议李匡筹向朝廷靠拢,但是司马度和宁碧落说:“碧落等人都是诚心为大帅考虑家事,反而被杨辅良他们痛恨,大帅为什么不担心老大帅留下的这九郡之地可能会成就杨辅良等人的功名呢?”
这个话说起来就有些艺术了,断有决断的意思,也有斩断的意思。
幽州刘仁恭父子,一定要讨灭。
作为资深精唐,韩道玄心里始终向着朝廷。
三年后,李克用抱憾而终,弥留之际留下遗言。
这个李全忠,就是李匡筹的爹!
当下听到司马度这些话,李匡筹那个牙就咬得咯咯响。
韩道玄谢过李匡筹,回家去了不说。
听到这话,李匡筹立马就把杨辅良撵出了幕府。
这三支箭中,刘仁恭父子排在第一位。
不过面对李匡筹询问的时候,韩道玄顾忌到老判官杨辅良的威望,加上李匡筹对朱温的期望,以及河北藩镇同气连枝的传统友谊,因此并不直说,只是道:“大帅当断则断。”
一边是旧主厚恩,不愿意轻易背叛李匡筹一家,一边是对李克用的仇恨,所以韩道玄为首的武夫想趁机捅李克用刀子,一边对朝廷的忠心,所以有了以杨辅良为首的幕府文官劝说李匡筹归顺朝廷,这就是矛盾之处。